虽然他们的很多观点我都不同意,但是他们起码让大家认识到儒家的思想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。
佛教取得这样的社会影响,是经过一个相当长的、在中华文化环境下自我调整的过程的。欧阳修对当时名僧契嵩的《辅教编》甚为激赏,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,可见其也未尝不留意于佛理。
佛教发展到唐代,达到了成熟的阶段。王弼所谓圣人体无,故言必及有,老庄未免于有,故恒致归于无,已熔儒道有无之说于一炉。这时,一方面是各学派内部的大分化,如《韩非子·显学篇》中说的:孔墨之后,儒分为八,墨离为三,取舍相反不同,而皆自谓真孔墨。因此,王弼、郭象的玄学体系,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史上,有着重要的地位,它对以后的宋明理学,有着极深的影响。其实,终两汉之期,道家思想始终与儒家并存,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。
他说: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。此外,隋唐之际兴起的天台宗,唐代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密宗等佛教宗派,也都明显受道教影响。齐家之道怎么传承?新加坡的经验值得注意和吸取。
儒家非常重视家庭教育,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,形成了班昭的《女诫》、颜之推的《家训》、司马光的《家范》、朱熹的《朱子家训》、朱伯庐的《治家格言》以及《三字经》、《千字文》等为代表的家庭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模式。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,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,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,给予我们最多的便是父母。在其他一些社会,由于政府为家庭承担更多责任,反而削弱了家庭关系。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由父子、夫妇、兄弟组成,以维护家庭的基本秩序,实现家庭和谐。
荀子则明确地规定:请问为人兄?曰:慈爱而见友。作为弟弟,应当敬爱兄长。
善于事奉父母为孝,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,被认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,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,是德之本、仁之实、百善孝为先,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新加坡领导人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传统的大家庭在逐渐解体,新的社会问题接踵而至,李光耀很清楚:当前的道德危机,反映了两大经济问题:一是东方优良传统和价值(如四维八德)的失落,使得现代新加坡人成为没有根,也即是没有文化的人。古代家国一体,在家孝悌,出门入仕,其基本道理是相通的,只要你做到了孝悌,以孝悌的美德与精神运用到政治上去,入仕当官,就能够为治理好国家做出贡献,这不就是参与了政治吗?在这个意义上说,孝悌之道即为政之道。英语又是社会上最通用、最流行的语言,很容易西化。
夫妇的共同生活是组成家庭的基本条件,它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、社会的安定和风教的淳朴,所以《易传·序卦下》云:夫妇之道,不可以不久也,故受之以恒,恒者久也。夫妇感情是特别的一种感情,青年男女从陌生到相识到成为一家人,相亲相伴随一生全赖感情和道德维系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云:慈者,笃爱之名。如果我国社会要在不失去它的文化传统、同情心和智慧的情形底下自力更生,我们就必须保存这种珍贵的家庭结构。
儒家认为,夫妇关系除了情外还有敬。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、道德品质、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气、风格与风尚。
孔子非常重视孝悌,认为孝悌是做人、做学问的根本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重新考量家庭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,通过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齐家之道,促进我们在现代化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传统家庭伦理,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。
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在年届70时写了《戒子益恩书》一文,希望儿子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,他说:咨尔茕茕一夫,曾无同生相依,其勖求君子之道,钻研勿替,敬慎威仪以近有德。家人有严君焉,父母之谓也。传统家教以家规、家训、家风等形式作为规范,用家庭制度和礼法对儿童进行教育。宋吕本中撰《官箴》说得好: 事亲孝,故忠可移于君。……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,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。是亦为政,奚其为为政?有人对孔子说:您为什么不从事政呢?孔子说:《尚书》说:‘孝呀!孝顺父母,友爱兄弟,施行于政治。
历代皇廷上兄弟之间为争夺皇位而互相残杀的事情屡见不鲜,所以传统的家庭教育从小就教育兄弟姊妹间共同努力营造互助互爱,和睦融洽的家庭温暖气氛。春秋时期,晋国大臣郤芮因罪被杀,儿子郤缺也被废为平民,务农为生。
新加坡大学郭振羽教授说:根据当局的看法,当前的道德危机,反映出两大根本问题,一是东方优良传统和价值的失落,犯罪、吸毒、色情、嘻皮、离婚、堕胎等社会问题日趋严重。在家中实行了孝悌,国家社会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。
换言之,如果我们可以保留东方价值观,便可以建立文化信心,足以抗拒西方(败坏)文明的侵蚀。这是所谓的齐家而后治国。
有了许多小孩就有了兄弟关系。家和万事兴、天伦之乐、尊老爱幼、贤妻良母、相夫教子、勤俭持家等,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。如《颜氏家训》强调了早期家庭教育的意义:人生小幼,精神专利,长成已后,思虑散逸,固须早教,勿失机也。古人常讲,国有国法,家有家规。
明确表示了护家固本的决心。当司马牛因没有兄弟而犯愁时,子夏安慰他说: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。
这都说明齐家是对于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作用。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?(《论语·颜渊》) 儒家还把孝与悌结合起来,讲究孝悌之道。
孔子讲孝道不是愚孝,他还提出对待父母的过错要几谏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记载了这样一件事:臼季使过冀,见冀缺耨,其妻饁之,敬,相待如宾。
如果象现代西方人倡导性自由,一切礼仪廉耻道丧,家庭惨变,子女遭殃,社会失序。《大学》以修身为本,在修身之本确立后家、国、天下并举,而家居于首位,这说明在修身之后由个体向社会展开的首要环节就是齐家。家庭中的兄弟关系伦理规范是兄友弟恭,即兄长要关心爱护自己的弟妹,而为弟妹者要尊敬顺从兄长。因为夫妇没有血缘的自然亲情,差别又很大,要终身相守实在是非常的不容易。
《论语·为政》:子游问孝,子曰: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《易传·彖》曰:家人,女正位乎内,男正位乎外。
诸葛亮的《戒子篇》非常有名: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故婚姻之礼废,则夫妇之道苦,而淫辟之罪多。
夫妻俩相互尊重,粗茶淡饭,也吃得有滋有味。1993年,在时任卫生部长姚照东的倡议下,由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系高级讲师严世良组成了13人家庭委员会,拟定了五大家庭价值观,即亲爱关怀(爱)、互敬互重(敬)、孝顺尊长(孝)、忠诚承诺(忠)和和谐沟通(和),简称五德。